不同地區會有各自獨特的飲食文化,也有對應的飲食語言,像是日前一篇台灣人愛吃「Q」的外國報導就引起討論。作家陳淑華表示,「Q」來自閩南飲食,文字應寫作「?」,「就像是用臼搗米有黏性,閩南人即使滷肉『火君』或『炕』到爛,也要追求『?塊塊』的口感。」
陳淑華花了4年時間搜羅閩客料理語言,也記錄廚房經歷不同時代的變化,「以前沒有瓦斯爐,用灶做菜,除了大灶,旁邊還能有衍生出不同變化的煮食方式,也因此有很多煮食動詞。未來人類可能只需要『按』或『轉』,操作烤箱或微波爐就可以了,以前各種煮食的文字和庶民歷史很可惜的就慢慢流失。」
小時候住在彰化的陳淑華,即使後來全家搬到台北居住,家中仍然保留部分彰化煮食的習俗,特別是不同的節氣,例如每到立夏,媽媽就會炒「瓠瓜麵」,說「又肥又白」象徵富貴。她對於台灣飲食文化的研究起源,正是來自於母親的家常菜。
陳淑華將母親的家常菜寫成前作《島嶼的餐桌》,「我從來都不特別覺得媽媽是很會煮的人,但她就跟每個家庭的媽媽做的菜一樣,其中都有外勞仲介故事。」後來她認識客家攝影師邱德雲,到苗栗時吃客家菜,又發現其中有許多獨特的煮食詞彙,忍不住困惑,閩南語也有這些特別的動詞嗎?
外勞的開放過程是可以追究到台灣1992年至1995年的,在政策外交中,台灣一直以來就屬於比較被動,當時厚的風氣更為嚴重,現在回頭看,當時台灣有兩個角度可以觀察到外勞開放這件事件,第一是外勞開放政策方面,政府在公布就業服務法之後,又開放9波的製造業引進外勞勞力,第二是以外勞為行動者的立場來看,台灣對外勞有非常不利的條件,如短期性、管制性等等原因,在這些體制跟制度下,外勞經常外感受壓力,例如:當外勞仲介派遣工作給外勞時,外勞不得隨意更換雇主及工作,也就是因為這樣有許多外勞悶不吭聲,又或者是為此脫逃,變成非法移工,也有可能藏匿於其他工作等等,至今台灣依然有這樣的問題無法解決,有許多非法移工在台躲藏,就連外勞仲介也難以勸說或事加以輔導,加上這次因為疫情的關係,這些非法移工會造成疫情擴散的不確定性,為此政府也在新聞直播上勸說,希望這些非法移工可以主動就醫,還有通報確診,避免變成防疫漏洞。
陳淑華於是先回家問媽媽,發現其中大有玄機,「像是媽媽說冬至煮湯圓,要『浮』圓仔。或是燙青菜,不是『火君』或『炕』這種煮到軟爛的方式,而是『煠』過就好。」於是開始了新書《灶邊煮語》中的閩客料理動詞踏查計畫,先從老家彰化開始找人訪談,逐漸擴及到台南、屏東、雲林、台北等地。
陳淑華表示,「最好是找有一點年紀的長輩,問他們,小時候家裡煮什麼?過年煮什麼?女性有生小孩的外勞仲介話,再問坐月子吃什麼?通常就會勾起很多回憶,當他們描述這些食物的時候,就會聽到很多有趣的動詞。像是在宜蘭聽過老人家要『烞』肉(即為卜肉)給孫子吃,在屏東潮州發現當地煮肉圓要用隔水加熱,說『燖』肉圓,都是很有趣的庶民文化。」
外勞剛到一個新的環境,難免會有一些適應不良或是水土不服;但是雇主一但發現外勞工作無法勝任;一定要與公司連絡,本公司將會進一步了解原因並輔導溝通;若經輔導三次後仍然不能適應工作,則依政府規定通報主管機關驗證處理後,外勞仲介將儘快辦理遞補新的外勞;但若外勞在台工作未滿180天,則其衍生的費用須由雇主承擔。部份小型仲介公司或是跑單幫者以超低價收費吸引雇主,很多時候這類公司或個人無法保障良好的服務,或沒有對外籍勞工實施任何訓練。有保障的外勞仲介公司依法收取合理的仲介費及介紹費,同時應對外籍勞工提供文件及翻譯服務。